今日佛祖生日!記得:「三做三不做」 佛祖賜福:佑你一家老小

3356

農曆四月初八是佛祖生日,據古籍記載,佛生時天有九龍吐水吐凈水潔浴,因此這天又稱「浴佛節」或「九龍吐水」日,是民間及信眾非常重視的大日子。

今年佛祖生日遇丁巳月甲申日,記得三做三不做,一家老小安寧添福氣,分別指的是啥事?

1·放生祈福、不食葷

其實在最初,佛教徒也是葷素都吃的。西漢年間佛教傳入中土之後,也還沒有食素的概念。直到南北朝時期,梁武帝讀佛教寶典《楞伽經》時,讀到「菩薩大慈大悲,不忍食眾生肉」一句時,心生觸動,發願此後終生吃素,不再食葷。

由皇上帶頭吃素,自然就很快影響到僧團和民間的善男信女,從此吃素就成了中土佛教的戒律之一,其他國家或地區的信者,大多都吃「三凈肉」或「五凈肉」。

「三凈肉」指的是自己不見、不聽說,不為自己而傷的動物的肉;「五凈肉」,就是前三者再加上自然亡,或者其他動物鳥獸的食余之肉。

近代來,更多人認為食素比較符合佛家「眾生平等」的仁愛思想,所以有信仰的人多自願食素,或者在重大佛教節日時主動食素,比如四月初八佛誕日。

除此之外,每年的佛誕日各寺廟都會組織「放生祈福」活動,《梵網經》中四十八種輕戒第二十一條中有「佛子應以慈心行放生之業,若見世人殺生時,應方便救護,解其苦難」的輕戒律。

宋末著作《武林舊事》一書中記有「是日作放生會,競買龜螺蚌放生」的記載,可見放生在宋代時就已經成為浴佛節的儀式之一。

善良的人們會在這天買來小魚小龜放生,也有人主動救助流浪動物以積功德,祈福行善,以求廣得善報。

2·洗浴去晦、不遠行

浴佛節的主要內容就是「浴佛」,從東漢時期開始寺院中就已經有了這種儀式,魏晉南北朝後傳入民間,民眾也會自動參與進來。

浴佛儀式主體大致可分為三個部分:先恭請佛像,安放香盤;再安座沐浴佛像;然後頂禮膜拜,口發祈願。民間傳說四月初八的浴佛水有醫疾、護安的功效,歷代都有不少人排隊求取。

《東京夢華錄》中也記有「四月八日佛生日,十大禪院各有浴佛齋會,煎香藥糖水相遺」的文字;古籍記載,舊時僧人人在浴佛之後,給達官貴人們送「浴佛水」。

除了浴佛,這天也是人們「自潔」的好日子,書云:四月八日不宜遠行,宜清心齋沐,必得福慶。

稱這天要洗浴除晦,使自己的身心清凈,當人身心清潔、安寧和自由,幸福和好運自然也就來了。

今年的四月初八是丁巳月的甲申日,申、酉為金屬秋,代表終結和離開。所以以甲配申就是四季「五離日」之一的天地離,天地合則萬物生,天地離則草木枯。

五離日代表終結和結束,所以不適合離別和遠行。並且巳申相刑的本義是「仇」,多見悲觀情緒和口舌之爭。

所以四月初八不離別、不遠行,如果一定要出遠門,一切求穩求慢;要控制情緒、勿起爭端,特別是和親近之人。

3·煮緣豆、不出財

清代《燕京歲時記》中載:四月八日,都人好善者,取青黃豆數升,宣佛號而拈之。拈畢煮熟,散之市人,謂之舍緣豆,預結來世緣。

《日下舊聞考》一書中也提到:四月八日佛誕生之辰,煮豆微撒以鹽,邀人於路請食之,以為結緣。可見浴佛節煮豆、結緣的習俗也是由來已久了。

近代的「舍緣豆」多在寺院中進行,民間街上「舍豆」已經基本不見。更多人會在家中煮些咸黃豆和豌豆,一家人圍坐而食,祈願此生和美一家人,來世依舊不分離。

也有些好朋友、有情之人也會在此日互贈「緣豆」,以期今生緣分不盡,來生依然相結。

黃豆有補脾益氣、消熱解毒,寬中下氣的功效,並且還美容、去肝火等;豌豆也可和中下氣,解毒利水等,在仲夏來臨前煮來吃也算是順應節時。

四月初八是甲申日,甲日為一旬之首,是萬物力量的積蓄之地。可以做善事收福氣,也要守錢物留財氣,正像古人所說「甲不開倉,財物耗散」。

開倉不單指打開倉庫,更多指的是不取錢、不耗財,也就是「財、物宜收不宜出」,出則容易有所耗損。

四月初八佛祖誕日,記得食素、不殺生;洗浴去晦、不遠行;和結緣食豆、不出財佛誕日多行好事、多結善緣,不傷生、不犯口業,祈願一家老小福壽安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