端午節作為我們國家的「四大傳統節日」之一,其被重視的程度,以及熱鬧的場面,在一年當中算得上是首屈一指的。
而就是這樣一個盛大的傳統節日,最初卻是人們為了在夏季驅離瘟神和祭龍,是古人向龍族祭祀的日子。
當然,也有紀念伍子胥、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。後來,在農曆的五月初五這一天,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在江邊自盡,於是人們就把端午節也看做是紀念屈原的日子。
隨著時間的推移,歲月的變遷,端午節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為賽龍舟、吃粽子、佩香囊、懸艾、懸鐘馗像、掛荷包和五彩絲線、點雄黃酒、吃五毒餅,畫五毒圖等習俗。
在民間,關於端午節的俗語也有很多,比如這一句「端午兩不去,去了親人泣」,這是很直接的忠告,熱鬧的節日裡,往往暗藏著巨大的危險。
在端午節這一天,有兩個地方是不建議去的,如果不聽勸告,依然要固執的去以身犯險,那麼結局將會是很悲慘的,親人兩行淚,哭泣的場景令人心碎。
第一個不能去的地方是:未知的危險水域。炎熱的夏季,到河裡,水庫,或者是一些水塘去游泳,是很多人的業餘愛好,不僅能鍛煉身體,還能解暑。
之所以不能去的原因有兩點:
其一,這是老祖宗對生命安全的一種美好願景。因為不論是屈原、伍子胥,還是曹娥,他們的死都和水有關。
在端午節這一天遠離未知水域,是人們趨利避害,遠離禍端的一種必要措施,同時也是寄託哀思,對屈原這樣的先輩表達敬意的方式。
其二,端午節前後是主汛期,危險係數大,為了自己和家人的幸福,切記不要到未知水域去戲耍。降水量陡增之後,會導致水位上漲,肉眼可見的平靜水面,其實下方早已暗潮洶湧,有自然災害的發生風險。
此時到水邊去玩耍,極易發生意外。
第二個不能去的地方是:充滿危險的郊外。之所以說郊外充滿危險,是因為端午節這個時間節點比較特殊。民間有語:「端午節、天氣熱;五毒出、不安寧。」
「五毒」分別指的是,毒蛇、蠍子、蟾蜍、蜈蚣和蜘蛛。立夏過後,天氣就慢慢熱了起來,這種濕熱天氣很適合有毒動植物的繁衍,所以很多地方就有了端午節要除「五毒」的習俗。
端午節期間不到郊外去遊玩,也是為了避免給自身造成傷害,即便是在平日裡,到野外遊玩也得格外注意防範,能避則避,更何況是在「五毒」橫行的關鍵節點。
若被毒蟲咬傷,又缺乏應對和急救的經驗,嚴重者則會危及生命。由此可見,這些都是老祖宗的生活經驗,以俗語的形式傳承下來,是很有借鑒價值的。
結語:
俗語「端午兩不去,去了親人泣」中提到的兩個不能去的地方,是很有道理的,都是為了自身的安全著想。在祝福「端午安康」的同時,也一定要時刻防範來自外界的危險。
寫在最後,問大家一個問題:你可知道端午節為什麼要吃粽子呢?
相傳,屈原投汨羅江後,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划船撈救,一直行至洞庭湖,始終不見屈原的屍體。
那時,恰逢雨天,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彙集在岸邊的亭子旁。當人們得知是為了打撈賢臣屈大夫時,再次冒雨出動,爭相划進茫茫的洞庭湖。為了寄託哀思,人們蕩舟江河之上,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。
百姓們又怕江河裡的魚吃掉他的身體,就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,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屍體,後來就成了吃粽子的習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