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陀兒颱風猶豫不決!預報員坦言「頭痛不已」:最壞情況可能全面展開

8343

在氣象界中,「秋颱」常被視為「極難預測且動態多變」的存在,而「山陀兒颱風」完美詮釋了這一特性!作為第一線接收颱風動態資訊的記者,颱風期間每天在中央氣象署媒體室待上數十小時。然而,當山陀兒颱風花費整整一天多的時間在台灣附近徘徊,移動速度極慢,登陸時間不斷推遲,不僅讓記者們感到困惑,連專業的氣象預報員們也倍感壓力。他們每分每秒都在腦中模擬颱風的未來路徑及可能影響,期望颱風能以最小的方式影響台灣,但山陀兒卻屢次偏離預測路徑,讓人無奈。▲山陀兒颱風路徑北轉朝台灣前進,預估今天傍晚後登陸嘉義以南,各地風雨越來越劇烈。(圖/中央氣象署)

▲山陀兒颱風路徑北轉朝台灣前進,預估今天傍晚後登陸嘉義以南,各地風雨將愈發猛烈。(圖/中央氣象署)山陀兒颱風在海上徘徊一天多,移動速度極慢。(圖/中央氣象署)

山陀兒颱風逼近卻未登陸 氣象署解釋背後原因

或許大家還記得,山陀兒颱風生成初期,預計其路徑將靠近台灣,隨後向北轉彎,沿著東部持續北上。然而,到了9月30日,風向突然改變,各方預測路徑大幅西移。近兩天來,山陀兒移至台灣南方,似乎因長時間移動疲憊不堪,開始以極慢的速度移動,花費一天時間才在西南外海緩緩向北,甚至吸入過多乾燥空氣,強度持續減弱。

為何山陀兒颱風移動緩慢且未能登陸?其原因相當複雜。氣象署簡任技正伍婉華表示,山陀兒的東西側和北側均被高壓包圍,陷入高壓中心的「鞍型場」中,缺乏明確的導引氣流,導致颱風彷彿迷失方向,移動停滯不前。此時,包括日本和美國在內的各國氣象機構都出現了各種不同的「花式路徑」,因為缺乏其他氣象系統的影響,颱風的變數極大,各國對天氣系統的重點也不同。

至於山陀兒為何會向北轉,主要原因是其周圍的高壓系統原本為一體,但北方出現了「槽線」,將高壓切割,為山陀兒提供了向北移動的空間。然而,這些北方槽線的強度有所不同,當較強的槽線切割高壓時,颱風已在台灣南部停滯,北轉後便剛好登陸南台灣地區。▲氣象署簡任技正伍婉華聊到山陀兒颱風,坦言它是令人頭痛的「秋颱」,很有個性。(圖/記者張志浩攝)

▲氣象署簡任技正伍婉華談及山陀兒颱風,坦言其為令人頭痛的「秋颱」,具備高度個性。(圖/記者張志浩攝)

氣象署無法促使山陀兒加速 最壞情況仍有可能發生

了解山陀兒颱風路徑及移動緩慢的原因後,讓我們來看看預報員們在山陀兒失速前後的心情。伍婉華分享,當山陀兒路徑持續西移時,預報中心已做好最壞的打算:「颱風若從南台灣登陸,結構不會被中央山脈削弱,強風和豪雨將直接襲擊沿海都會區。」

在此情況下,預報員希望北方槽線能盡快切割高壓,使山陀兒向北轉移,避免登陸,沿東海岸北上。然而,原本在9月29日出現的一波槽線強度不足,未能有效切割高壓,山陀兒仍繼續向西移動,陷入鞍型場,幾乎確定會登陸南台灣。預報中心只能轉而希望山陀兒能夠北轉後加速,盡快穿過台灣,讓颱風因地形破壞迅速減弱。

然而,事與願違,後續的北方槽線雖有牽引,但力道不夠,導致颱風登陸時間一再推遲,甚至有可能在台灣上空緩慢移動近24小時,才從東半部出海。山陀兒如同脫稿演出的主角,一次次吹熄希望的火苗。▲山陀兒颱風北側、東側、西側原本都是高壓環繞,直到北方槽線將高壓分割,山陀兒才有機會往北移動。(圖/中央氣象署)

▲山陀兒颱風北側、東側及西側原本被高壓包圍,直到北方槽線切割高壓,山陀兒才有機會向北移動。(圖/中央氣象署)

直接駐守氣象署 颱風期間預報員幾乎無法休息

追蹤過多個颱風後,記者有許多故事想分享。在颱風警報期間,氣象署每三小時舉行記者會,向外界說明颱風的最新動態。每個颱風由兩名預報員輪流值班,直到警報解除。負責山陀兒颱風上半天播報的伍婉華,在結束下午2點半的記者會後,還需持續開會、分析數據,利用空檔時間洗澡,並在晚上11點至凌晨3點左右小睡,3點半又要開始開會,準備5點半的第一場播報。

在颱風警報期間,主要播報的預報員無法「下班回家」,上班時間極度消耗腦力。面對記者提問時,需詳細解釋颱風任何變化的背後原因,並提供地方政府針對防災的專業建議。氣象署成為他們的第二個家,預報員們在颱風期間的付出,實在令人敬佩。

最後,必須強調,颱風的預測是基於過去的經驗和各種模式的校驗,來推測最有可能發生的情況。然而,大氣環境的變化趨勢是人類無法完全掌握的,因此僅依據最初的路徑預報來評估颱風的實際走向,實際上並不現實。面對「秋颱」更是如此。當被記者問及「秋颱是否真的讓人頭痛?」時,伍婉華和搭檔林秉煜相視而笑,認同「秋颱是全年所有天氣系統中,最難以捉摸的之一」。